新时代的新乡村,将是“智慧乡村”
可能在大家记忆中,乡村的路都是些土路,一下雨就泥泞不堪;村里也四处堆满杂物;看起好不凌乱,交通也极其不方便,距离繁华的都市遥远之极。乡村人民向往着城市生活。
可随着近些年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增长,也随着脱贫攻坚的全力推进,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,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,很多村落都走上了振兴之路,宽阔整洁的道路不再是空想,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慢慢接近着乡村人民,俗话说的好,要致富,先修路,路修好了,致富大门自然也向村民打通了。
新时代下的新农村大变样,人民群众生活越来越美好,越活越有盼头。新时代新征程,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,让人民群众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,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走在乡村振兴前沿的新乡村。
1.上海“乡村振兴示范村”——吴房村
所见之处皆是风景
吴房村是上海第一批9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,是上海南郊的桃花源。吴房村位于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,北、西两侧至村庄自然河道,东抵浦星公路,南至平庄西路,占地约358亩。

吴房村概貌
了更好地营造乡野气息,村内人行小路以老石板、小青砖、鹅卵石等元素铺就而成,配以乡野植物与淳朴小品的组合设计,令步行道更具乡野气息。
铺地、围墙等采用富有乡野气息的材料
一次文旅驱动下的乡村再造探索
柿子岭理想村位于山东省沂南县,是朱家林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的重要节点。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以“文旅”为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实践,通过四年的时间,从国家级试点到国家级示范,在全国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中脱颖而出。而柿子岭理想村作为其核心区域,以乡村形态为基础,发掘地方文化,提取乡土元素,从在地性出发,通过设计的介入,在建筑更新、空间活化、经济产业复兴、文旅产业发展等方面完成对柿子岭村落的更新与改造,打造齐鲁片区的第一个文旅乡村名片。

穿梭在民宿大院中
村落中部组团背靠宅院,面对道路与田野,线性的肌理暗含着导向性。我们利用这种空间导向,将邻里空间放大、拉长,以原始的院落肌理为基础,打开围墙,串联内院,多个“被拆解”的院落组成组团,形成街区式空间序列。
村落西边,面向道路的“门户地带”,是柿子岭村的公共服务中心。作为村子的起点和聚集之处,公共服务中心需要为村民提供娱乐、交流、学习的空间,具有很强的公共属性。在这组建筑中,为了平衡公共性与地域性,设计将地方原生建筑语言放在当代建筑语境中加以重述,融合地域文化与现代建筑场所精神,从符号、材质、建造等方面进行表达,为建筑赋予空间叙事性。
乡村的发展日益完善,乡村发展问题不再只是温饱,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是新时代的背景下,要解决的问题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各地的实践,涌现出一批走在“乡村振兴”路上的新乡村典范,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。
“十四五”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: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,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,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,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、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、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,加快推进美丽乡村、智慧乡村和善治乡村建设,为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。为此,需通过补短板、调结构、抓改革、强治理,促进乡村全面振兴。
3.未来的农村发展方向 —— “智慧乡村”

智慧乡村,本质是“数据驱动的乡村”。
智慧乡村,建设包括(基础建设层+智慧应用层)。
基础建设层:首先,是电网的建设;其次,是通讯网络和物联网建设;最后,是三农大数据中心的建设。
智慧应用层:打造“产业、生态、乡风、治理、民生”五大智慧应用层。
智慧乡村,重点在分布式的“互链网”平台上,打造三个支撑板块,塑造一个自治管理中心,汇聚多个智慧应用。
三个板块,即政务、商务、农务;
一中心,即智慧乡村自治管理中心(DAO),实现“自治、共治、他治、民治、智治”。
汇聚多个智慧应用:多个应用包括智慧+产业、智慧+养老、智慧+医疗、智慧+教育、智慧+扶贫等。
智慧乡村,将有价值的信息渗透到乡村的方方面面,从应用层面获取经济效益、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的提升。
生态大数据是“智慧乡村”建设的重要基础资料,采用“区块链+大数据+人工智能+物联网”等融合技术,打造相关的生态大数据存储和管理平台,能够保证生态大数据的安全存储和有效共享,落地建成,三农大数据中心。全时空在线采集“农务、商务、政务”的关键时空节点数据,并源源不断地汇入数据中心,将数字化融入乡村生活的每个场景。
本文转载于:网络,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小编处理!